Designer
蔡秉原/Ping-Yuan,Tsai
keyword
+拱廊街
+消費地景
+涉入與抽離
十九世紀中葉起,拱廊街逐漸被規模更大的商場取代。然而,明確的區劃使空間的曖昧關係被迫消失;封閉的地下街呈現同樣的風景,使人無法指認都市的空間。我將廣場視為能夠再現拱廊街特質的地方,連接被商業佔據的地下層,並置入不同的使用與觀看方式,重新形塑台北的公共與商業空間。
拱廊街作為資本主義時代的「微型世界」。玻璃天棚遮風擋雨的同時可以看見天空,使得作為外部空間的街道,看上去像是室內,適合各式各樣的漫遊者逗留;櫥窗表達了商品之於人的展示性與強烈的慾望;位於陽台上的人把目光投向街道,視線延伸到外部世界,而實際上卻又置身於自我的空間;街燈的光線改變城市生活的時空經驗,使得白晝的時間被拉長,內部與外部空間在亮度上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小。
沉浸在城市裡各式各樣的感官刺激,迷失在感覺裡,任由被窺視的欲望及愉悅所牽引,同時將感受到的任何印象紀錄下來。漫遊者在涉入(involvement)和抽離(detachment)之間發展出他們的「觀看詮釋學」。
從十九世紀中葉起,拱廊街逐漸被規模更大、更富麗堂皇的百貨商場取代。對於消費者而言,集中類似商品能夠有更多的選擇;環繞向上的動線能在瀏覽商品時較為快速。然而,明確的區劃使陽台與街燈的曖昧關係被迫消失;封閉的地下街呈現同樣的風景,使人無法指認都市的空間。如果拱廊街是漫遊者與資本共存的形式,那現代商業空間便是拱廊街的衰敗。
台北東區在重心轉移過程中逐漸成為重要的消費地景,從大型購物商場到街區內的小店,這裡有著不同型態的購物模式。我將廣場視為能夠再現拱廊街特質的地方,連接被商業佔據的地下層,並置入不同的使用與觀看方式,重新形塑台北的公共與商業空間。
Comments